找到相关内容123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唐五代禅宗与弥勒信仰——以马祖一系为考察中心

    非色灭空;行愿无成, 即凡成圣;举足下足,长在道场;是心  是情,同归性海;……“定无所人”,谓定的关键在于心不散乱,并一定非要打坐;“慧无所依”,即定、慧体一不二。“大身过于十方”云云,谓自性清...从兜率天退、人胎、住胎、出胎、出家成道、转法轮、人于涅架。”与其体悟自性清净心的“证理成佛”、顺随普贤行愿而历位广修的“行满成佛”相较,“示显成佛”其实就是一种下生思想。  四 马祖门下之弥勒信仰...

    张 勇(张子开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4565935.html
  • 练建现代菩萨行的三要著(三)

    尊崇了,于是乎对人应做而必做的事务,就不会过于考虑、顿宪,提振著意兴放开手脚做去。为人的意兴与佛法的行愿交织而相策,顶下来敞开去的,尽管劳费心神,耗流汗血,非但下叫苦抱怨,反而觉得身心奋畅,神光焕发。...

    释仁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0766056.html
  • 浅探佛经翻译对文学用语的影响

    入,慧无所依,大身过于十方,本觉超于三  世。根尘不灭,非色灭空;行愿无成,即凡成圣。举足下足,常  在道场:是心是情,同归性海。   这里概括的是惠能的“无念”、“无住” ,自见本性的禅观。  ...

    罗文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2366136.html
  • 真禅法师的佛学思想——兼论真禅法师对中国佛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

    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?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。对于第一个问题,我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。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、十善、四摄、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。《增一阿含...

    伍先林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4366222.html
  • 论儒佛之融贯(上)

    而是更能配合其修为;㈥可以在儒家之学人,多深入佛学,以助成光大儒学;㈦可以有中国之新圣哲出,亦儒学亦佛学,亦儒行亦佛行,亦证成儒家之至德,亦圆成佛教之菩萨信仰行愿。我们以佛家之德之慧之宗教虔诚信仰踏实到...

    汪乃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5966318.html
  • “生产化”与“学术化” ——巨赞法师的现代新佛学思想及其实践

    中国佛教,依然会、以必然要自我觉悟、政治改造的必要性,依然在认真地摸索佛教改革的路径。“用民主的方法,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。”“拿出佛陀革命的精神、菩萨度众生的行愿,积极地、主动地走进思想改造的运动中,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3766421.html
  • 永明延寿禅师传

    认为是由于他“为善阴陇”所致。是否还有其他原因,此处不及细究,但至少与他心量广大而愿行具足有关。  即以《宗镜录》的编撰来说,固然有其时代需要与发展脉络,但若不是永明寿禅师的广大行愿,就不会在他手中完成...

    周勋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0167358.html
  • 隋唐初期禅观对西方净土法门的影响(下)

    散在法华、华严、维摩、仁王、普贤行愿及大智度论,唯吾 智者合而次第之。从这段文中得知此“天台四净上”之说始于智者,而四净土的名称也是采自法华、维摩等经典,智者再取之和合而成。该文继之又提及: ...

    道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3568247.html
  • 推动创造美国佛教文化(上)

    台湾慧炬出版社印行,发行数量已经超过十万册。他的中英文佛学著作还有十二部:《沈家桢居士演讲集》、《福慧庄严》(与显明法师合著)、《五月花》、《佛学鸟瞰》、《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提要》、《观世音菩萨的修行...

    沈家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2168336.html
  • 未来传戒的兴衰

    佛教七众弟子?受了佛陀的戒法,是受了如来的善戒,所以身口意三业,相对现前一切境界,应当止一切恶,行一切善,利益一切众生。跟平常吃饭时发愿一样,愿断一切恶,愿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,这都是合乎戒行的行愿...

    道 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3468392.html